《在爱里相遇》序——唯有欢欣执行

2012-10-04 22:05:54出处:漓江出版社有限公司上海出版中心作者:佚名

我要分享

  亲子教育工作者 邓美玲

  农历年前收到《在爱里相遇》的一校稿时,厚沉沉一大本,我忍不住想:Bubu这一年不是忙坏了吗?除了一场接一场的演讲和专栏邀约,亲自打理新家的装潢设计施工,也让梦想中的小区教学餐厅Bitbit Café在三峡住家附近如期开张、运作了,她怎么还有余裕处理繁琐的出版工作?

  不过,继之一想:这就是Bubu!大家看到她总是以超乎常人的效率,把一件又一件想做的事付诸实行,不免怀疑她到底哪来这么丰沛的精力?据我的观察,她的能量来源就是本书的主题——“爱”。但请读者仔细分辨,这‌“爱”并不是盲目的感性觉受,而是通过每一天、在分分秒秒的实践中累积的行动轨迹。然而就像在《哺乳动物》一文中,Bubu提到她总在倡导家事的好处,但说了又说,却发现这是‌“说起来最简单,却不容易被欢欣执行的观念”。

  年假中,我和一位以人格教育为教学主轴,并已完成从小一到小六全科自编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小学教师,谈到‌“品格教育”无法真正落实的问题,她写信告诉我:

  别看那么多人喊着‌“人格教育”,你看看他们自己如果有孩子,会不会去拼知识、技术、能力教育?而且还自认没有放弃人格教育?特殊学校现在很多,在教育过程中的人格是如何定位的?父母是因为人格去选择这类特殊学校,还是因为这种小学能让孩子‌“学到更多”?更多的知识、能力、技术,使孩子‌“卓越”。这类学校,真的有把人格放在上位,引导教学吗?还是只不过活泼些、野外些、社团些、自由些?最终还是要求自己的孩子‌“卓越”?而我设计的教学,不过是要求教师要成为‌“正常的教师”、教学要‌“正常的教学”。在形式上,这太平凡了,不像那些灿烂的成果,一点都不吸引人。我走过二三百个初中、小学,每一场演讲、示范教学都引起某些听懂的人震撼,你也亲自看过,但何以无能为继?很多人知道我的教学好,但是‌“做起来太累了!”。形式看来平凡,教师做起来又太累,这几乎是不可能推广的。

  Bubu也走过很多学校。她曾在中部一所初中带孩子进行实作课程,事后,安排课程的老师告诉我,该校的老师们传看镜头下工作中的孩子,忍不住问:明明是一群让人头疼的调皮捣蛋鬼,怎么一个个看起来都像资优生?今年二月,Bubu已经在Bitbit Café带领了一群小学生为父母亲做晚餐,Bubu告诉我,很多父母都不相信孩子做得到,也不相信生活中的实作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真正的能力,她只想带孩子证明给大人看。

  因为没有真正相信,也就无法在生活的每一天‌“欢欣执行”,所以,尽管Bubu说了又说,也做了一场又一场示范教学,如果读者只有短暂的‌“感动”,而没有持之以恒的‌“行动”,Bubu令人惊叹的效率与生活品质,就永远只是高不可攀的神话了。

回到目录

账户未绑定手机号

绑定 ×
绑定手机 ×